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首批住院病房启用
2月17日,中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首批住院病房启用,大学都院此次启用的孙逸九游科室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科、仙纪康复医学科、念医全科医学科以及急诊EICU,院花院病用标志着花都院区住院服务体系全面投入运行。区首
打造面向世界的批住空港国际医疗中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首批2100㎡住院病房启用。房启
“今年,中山是大学都院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孙逸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仙纪九游我院迎来190周年院庆、迈向200周年的念医重要时刻。”院长宋尔卫院士表示,院花院病用自去年12月18日门诊启用运营至今,院区总门诊量达到了16000多人次,日门诊量已超500人次,院区门诊服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病区的启用让花都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更加便捷,这是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生动体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将持续扩大优质医疗向空港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一带一路”地区的辐射能力。依托多院区发展成果,该院也将跟随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步伐,助力国家医疗科学事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
康复医学科主任马超作为专科代表介绍,在医院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康复医学科选优派强医务人员进驻花都院区,确保医疗质量一院多区同质化,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的康复治疗。全体医护人员将用专业、责任和热情、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花都院区首批投入使用的住院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科、全科医学科都是该院实力雄厚的学科代表。首批开放的住院病房面积达2100㎡,空间宽敞、环境温馨、设施先进,病房设施完善,智能化设计处处彰显人文关怀:全区域覆盖无障碍通道与适老化设施,医护交互大屏实现“零距离沟通”。轨道物流与气动物流系统组成的“医疗物资高速公路”使药品等物品配送时间大大缩短,让医护人员更专注于临床服务。
第一位入住的患者赖伟(化名)来自惠州,住进亮堂、崭新的病房,他不禁向前来查房的马超主任竖起了大拇指:“这里的环境像家一样舒适、温馨,医生和护士都特别耐心、亲切。”赖伟是康复医学科范胜诺副教授的“老患者”,听说范胜诺副教授常驻花都工作后,专程跟随他来到花都院区住院治疗。发病时右上肢肌力仅1级、右下肢仅2级,需要搀扶才能坐起的赖伟在该院康复医学科治疗效果显著,如今可以拄拐步行20米,右手也可端碗。此次作为第一位入住的患者,赖伟对新院区的治疗充满了信心。
EICU为“黄金救治圈”添“重器”
当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在门诊医技楼一楼举行了花都院区急诊EICU启用仪式。参会人员共同见证花都院区急诊EICU正式启用。
EICU环境。
院党委书记杨建林在致辞中指出,急诊EICU的启用,标志着花都院区的急诊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为院区未来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急救医疗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花都院区EICU将投入使用一体化中央监护系统,通过5G物联网技术,患者生命体征可同步至全院MDT会诊平台,危急值自动触发红色预警。急救系统的升级,让医疗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便捷。
EICU首位患者鲁标(化名)是一位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六旬患者,因左侧肢乏力12小时到医院门诊就诊,考虑到患者严重情况,急诊科为他开通卒中绿色通道,为其开展心电监测、快速床边生化等,并联络神经内科、放射科值班医生,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开展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自院区门诊运营以来,急诊科已投入运转,守护患者生命保障底线,持续为院内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未来将陆续面向急诊患者正式开放,全力解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在花都因地制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急救标准流程,打造一条更加高效、全链条的“绿色生命通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通讯员 花宣 张智虹 黄睿 谢逸琳 刘文琴
- ·粤颁发首张“粤妆甄品”认证证书
- ·受“格美”残余环流影响,广东仍有暴雨或特大暴雨
- ·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在荥经试点启动
- ·市供销社系统职工运动会闭幕
- ·外国游客迷上了中国“生态游”(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 ·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 总台前方转播报道准备工作有序开展
- ·未来两日广东中南部仍有强降水 31日起雨势减弱气温回升
- ·突破两千亿!上半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8.4%
- ·零容忍!广东严查面包车非法营运、违法超载
- ·立足生态 发展旅游 助推“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建设
- ·优化硬件设施 完善渠道建设
- ·上半年我国铁路主要客运、货运指标稳居世界首位
- ·横琴口岸一季度车流量首破73万 琴澳融合再提速
- ·今年以来 全市法院执结标的1.1亿余元
- ·广东近期雷雨频繁 需注意积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 ·高峰期间增派警力 因地制宜强化管制措施